《左传》载:“孔子过路,见子路徘徊不进,问其故。子路曰:‘有疾。’孔子曰:‘有疾,使人唤医来。’遂阻车而立。二人曰:‘请问何故?’曰:‘出于礼也。’”
这个典故表明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。他让路以便别人先行,体现了他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贴,这是对礼的重视。这个典故也让我们明白了“礼尚往来”的深刻含义,即在人与人之间互动时,应该以礼相待。这个典故至今仍被传颂,体现出孔子的道德方面的影响力和影响深远的作用。
讲述了两千多年前,孔子在学生的陪同下途经郑国。路上,被一个叫项橐的孩子用碎石烂瓦堆砌的一座“城池”挡住了去路。开始,孔子叫孩子让路并责怪孩子不懂礼节。可项橐却反问孔子,“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,还是城给车让路”。
孔子想,孩子是把摆的城池当做真正的城池,当然是车绕道过去,自己还不如这孩子懂礼节,便心平气和地夸奖孩子说得对。
孔子认为,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,项橐在礼节上可以做他的老师。于是,师生驱车绕“城”而去。
孔子有很多关于讲究方法的名言,以下是一些例子:
1.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这句话强调了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练习,以达到熟练和理解的程度。
2.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这句话指出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启示,进而成为别人的老师。
3.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它提醒我们学习和思考需要相结合,只学习不思考会迷惑,只思考不学习会危险。
4.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——《论语·卫灵公》
这句话意味着要做好一件事情,必须先准备好适当的工具或条件。
5.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”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这句话说明了君子要有稳重的态度,这样学习才会扎实。
<方式行为